装备

最新消息:让劳动课“出汗”更走心 许昌学院努力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

  • 来源:大河网
  • 时间:2023-04-27 07:12:14

提起药用植物学,许昌学院医学院2021级药学四班的冯娇娇同学兴奋地说:“我们非常期待自己亲手种下的中草药发芽、采摘的那一天。以前没有想过药用植物学这门课还可以这样上。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主讲教师王治平看来,这门《药用植物学》既是专业课也是劳动课。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、学生面对的也不仅仅是教材和PPT,课程开设期间,学生们在校园里种植了防风、柴胡、何首乌、蒲公英、地黄等中草药,教师带领学生除草、播种、育苗、进行田间管理,观察中草药的生长中的植物形态。

4月25日,大河网从许昌学院了解到,在该校工程训练中心《3D打印》实训课堂上,土木工程学院和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在掌握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软件原理后,决定将头脑中的设计变成真实的作品。他们利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材料逐层打印出桥梁模型、中国馆建筑模型、文创产品、家居饰品等创意作品。

目前,学校将工程实训周纳入劳动教育体系,所有本科生都要进入工程训练中心进行1-2周的工程实训并获得相应的学分。

“我们希望打破学科界限,改变文科、艺术、医学学生不能参与工程实训的认识,将劳动教育搬到实训课堂,让学生能结合专业开展劳动实践。”工程基础实训教研室的王永超老师表示,劳动教育不只是出汗,出汗也要出得有含金量。

“耙地-农田上的冲浪、秧马的力学结构、鼓风车的流线结构美、打粮食的场地是怎么建出来的?”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,《传统农耕文明之美》课程的学生们来到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寻找答案。展厅里耧、犁、锄、耙、食盒、蓑衣、草鞋、油槽木等展品,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。

许昌学院用10年时间打造的全景式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——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,18个展厅、3000余件展品,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。《传统农耕文明之美》课程的主讲教师刘素凡将课堂搬到了农博馆里,向学生们介绍劳动工具的设计原理、使用材料及造型结构。好奇心被满足之余,学生们对“劳动创造美”有了真正的思考。

另一门与农耕文化有关的课程是公共选修课《农耕文化与民族复兴》。听到学生说“有时候,参加完劳动会觉得体力劳动很辛苦,反而会不想劳动。”老师们开始思考劳动教育不能只是把同学们拉到劳动场上就可以了,而是要让每一位同学走心。

经过不断研讨、设计,《农耕文化与民族复兴》最终将课程内容锁定为农耕文化源流、农耕器具、时令节气、五谷稼穑、居家生活、饮食习惯、民间习俗、工匠精神、民间记忆等9大版块。

“我们希望学生结合理论,在参观、劳作中有所思、有所悟,认识到美好生活由劳动创造,坚定艰苦奋斗的信念,摒弃一夜暴富、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。”课程负责人朱志浩老师说。

学校还将劳动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,从校园拓展到社会大课堂,第二课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。学校制定了本科生社会实践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,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、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,在第二课堂实践实习和志愿公益模块中开展劳动实践,丰富劳动体验,提高劳动能力,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。

“学校突破劳动教育等同于‘劳动锻炼’的旧思维,以‘德智体美劳’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引,以学分制改革抓手,努力探索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健体、以劳育美、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新路径。”许昌学院教务处处长高远浩表示。(丁赛赛)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世界教育装备网版权所有  

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1

  

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